一、概述 是指小兒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發育時期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語言、視覺、聽覺、攝食、癲癇、精神發育遲滯等多種障礙,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傷殘疾患。腦性癱瘓是小兒最常見的致殘原因之一,嚴重地影響了兒童的心身發育,部分患兒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語言障礙、行為障礙和視聽障礙等并發癥,若不能及時得到診治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據統計我國約有400萬腦癱患者。 二. 康復評定 1、早期表現: ? 3個月內易驚,啼哭不止或哭聲微弱,睡眠困難 ? 喂養困難 ? 在聽到噪音和體位改變時,易出現擁抱樣驚嚇并伴哭鬧。 ? 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差,表情淡漠。 ? 不能抬頭、坐、爬、追視等 2、腦癱分類: 以運動障礙性質分型: ? 痙攣型(70%~80%)? 手足徐動型(20%) ? 共濟失調型 ? 遲緩型 ? 強直型 ? 震顫型 ? 混合型 以癱瘓部位分類: ? 四肢癱 ? 雙重性偏癱 ? 雙癱 ? 三肢癱 ? 截癱 ? 偏癱 ? 單癱 三.康復訓練方法 包括PT、OT、ST、中醫、理療、特殊教育、音樂治療、感覺統合訓練、心理治療、藥物與外科手術治療、輔助器具等。小兒腦癱一經醫療機構診斷確定以后,就應及早開展康復訓練。 (1)首先是正確的抱姿,即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臥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2)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并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旋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干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干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后,可在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3)對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的小兒,訓練者可在其仰臥時,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盡量小于90°。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于矯正尖足、穩定踝關節,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4)有的小兒雙手握拳,不會抓物,訓練者要堅持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它手指就容易伸開了。 (5)在運動訓練的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訓練。以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小兒的注意力,力爭其模仿訓練者的發聲、發音。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6)對于四肢肌肉張力明顯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運動妨礙了患兒的活動時,可考慮使用解痙或控制徐動的藥物,如:安定、力奧來素、安坦、美多巴等。 傳統按摩可減低痙攣肌肉的張力,擴大四肢關節活動范圍;針灸可采取頭針在運動、語言區,以改善該區功能。
|